主要生產工序
紙的生產包括制漿、造紙和紙的加工。
(1)制漿 制漿是使植物纖維原料分離變為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的過程。制漿可分別采用化學法、機械法或化學機械法。除機械法外,化學法及化學機械法都需要加入化工原料和化學品。
我國主要采用化學法制漿,其基本過程是:原料貯存→蒸煮→洗滌→篩選→漂白。其中最關鍵的工序是蒸煮。
①蒸煮 蒸煮是使原料中木素和蒸煮化學品發生化學反應將其溶出,便于和纖維素分離。主要有堿法和亞硫酸鹽法兩種。
堿法是用堿液來處理植物纖維原料,將其中的木素溶出,使原料纖維彼此分離成漿。根據堿料不同,又分為石灰法、燒堿法及硫酸鹽法,亦可用碳酸鈉、多硫化鈉、硫化氫、硫酸鹽等。目前堿法蒸煮仍是各國制漿的主要方法,且大多采用硫酸鹽法。
②廢液提取和紙漿洗滌堿法制漿蒸煮液為黑液,酸法制漿蒸煮液則是紅漿,統稱為蒸煮廢液,其中所含木素、糖類和脂肪等,在蒸煮結束后必須與紙漿盡量分離,以保證紙漿純凈。由于木素為水不溶性的網型大分子,其分子鏈中含有苯環這樣的剛性基團,難以運動而柔順性低,紙漿中木素含量高時,會顯得僵硬而脆弱,打漿時難以水化,容易遭到切斷。廢液提取和紙漿洗滌的過程,是纖維與非纖維雜質的分離過程。造紙廢液處理涉及到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,已經引起各國的重視。在這一過程中則愈來愈多地使用高分子化學品。
③紙漿漂白加入漂白劑增加紙漿白度。
(2)造紙 造紙主要指打漿、抄紙和生產紙板。
①打漿 經過凈洗和篩選后的紙漿還不能直接用于造紙,必須利用物理機械方法處理,使纖維產生切斷、壓潰、吸水潤脹和細纖維化,使纖維尺寸均勻化,外表面積增大,變得柔軟且強度增加。
②調料這是施膠、加填、著色等多道工序的總稱。
施膠是對紙漿、紙張或紙板進行化學處理,使其獲得抗拒流體(主要是水)滲透的性能。大多數紙和紙板都需要施膠,根據方式不同,可分為漿內施膠和表面施膠。
加填是在漿料中加入無機填料(如滑石粉、高嶺土、碳酸鈣、鈦白粉等)和有機高分子化學品,提高紙的不透明度、亮度、平滑度、挺度、干強度、濕強度及其他性能等。加填對于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紙的質量至關重要。
③著色 在紙漿中加入色料以產生所需顏色。色料分為顏料(有機顏料及無機顏料)和染料(堿性染料、酸性染料和直接性染料等)。另外,紙的染色亦可通過壓光染色(表面染色)、浸漬染色和涂布染色等方法來實現。
④抄紙分干法抄紙和濕法抄紙兩種。前者以空氣為介質,后者以水為介質,根據抄紙方法、設備、化學化學品的不同,可得到不同品種的紙。紙板生產和紙張生產基本相同,也需經過制漿、打漿、抄制、壓光、卷取、裁切或復卷等步驟。
(3)紙的加工 即生產各種加工紙、非植物纖維紙。
①加工紙在抄紙工序之后進行再加工即為二次加工,包括涂布顏料(銅版紙、涂布紙、鑄涂紙等)和用各種化學品進行表面處理(通過擠出、浸漬、貼合等方法來生產壓敏紙、熱敏記錄紙、阻燃紙、剝離紙及離型紙等)。根據不同制備方法又細分為涂布加工紙、變性加工紙、浸漬加工紙、機械加工紙、復合加工紙等。
②非植物纖維紙 非植物纖維紙包括合成纖維紙、礦棉纖維紙、金屬纖維紙等。在造紙原料緊缺的形勢下,這些非植物纖維拓寬了造紙原料的范圍,并以其獨特和新的性能,為紙的生產和應用開辟了新天地。
發布時間: 瀏覽次數:0次